很多律师都讲专业化,怎么做到专业化呢?
今天来聊聊专业化的路径。
01
掌握专业方向相关的法律规定
如果一个律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法律规定不熟悉,那么这个律师在专业程度上肯定是不合格的。但专业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此之多,需要熟悉到什么程度呢?
我认为可以根据法律效力层级和常用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悉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最高法发布的司法解释,必要时还要包括国务院制定的常用的法规。
第二阶段,熟悉现行有效的其他法律规定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地方性法规和地方高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必要时还要包括常用的行业规范、国家标准等。
第三阶段,了解之前被修订、被废止的文件。一方面,律师会因遇到的法律问题发生时间较早而需要使用问题发生时有效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通过了解这些文件的修订点和废止原因,对于理解和掌握现行有效文件十分有帮助。
在研读这些法律规定时,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库的方式对这些法律规定进行收集和整理。这样有助于将法律规定进行系统化梳理,更加夯实法律基础。
02
熟悉专业方向相关的案例和司法实践
了解和掌握法律规定并不是终点,能熟练运用才是目的。所以,熟悉法律规定的同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关注相关案例和司法实践:
1.最高法公布的指导案例(详见https://www.court.gov.cn/fabu-gengduo-77.html),这些案例中不仅包括民事诉讼案例,还包括刑事诉讼案例和行政诉讼案例。
2.最高法公报(详见http://gongbao.court.gov.cn/PeriodicalsDic.html),内容包括文献、法律选登、司法解释、司法统计、司法文件、裁判文书选登及案例,这些内容对专业研究都很有帮助。
3.最高法、最高检印发的各类典型案例,比如企业合规典型案例、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等等。
4.各地方法院、政府机关发布的各类文件中载明的案例,比如江苏法院反不正当竞争十大典型案例、上海一中院发布《商事仲裁司法审查案件白皮书(2018-2022年)》、天津滨海新区法院发布十大融资租赁案例,等等。
5.专业相关的其他案例,比如最高法及各地方法院公开的相关案例、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开的相关案例等。
03
分析专业方向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和法理逻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不断涌现,不是所有的法律问题都能找到对应的法律规定和案例进行参考。
新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在厘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法理逻辑进行思考和分析,不断形成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而这些法律关系和法理逻辑,作为这个专业方向的底层逻辑,其实都蕴藏在之前既有的法律规定和案例中。
所以,研究法律规定和案例,不仅要掌握法律规定和司法主旨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法律关系和法理逻辑。
04
掌握律师操作指引
全国和各地方律师协会就律师执业的一些领域发布了操作指引,内容非常丰富且详细。很多律师和机构对这些操作指引进行了汇总,如无讼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锦囊丨一键领取!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55个业务操作指引》。这些操作指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有利于青年律师提升办案能力和水平。
05
养成专业思维方式和专业习惯
不同的专业方向,思维方式和处理习惯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
我有个同事主做商标方向,商标案件中是否能主张商标无效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她代理案件会先研究商标效力问题。
而我本人主做合同方向,合同作为各方合作的基础,虽然合同效力问题很重要,但在实践中这类问题占比并不大。所以我代理案件时考量合同效力占用的精力不多,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合同约定的内容以及各方是否存在违约问题。
再举个例子。
我有个同事主做婚姻家庭方向,她说几乎每个案件都要调取财产线索和证据,因为这类案件往往都涉及财产分割,而财产状况是否清晰,对法院能否查明案件事实至关重要,甚至对各方是否同意调解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对于我来说,各方一般对合同相关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清楚,问题只在于各方实际保留的证据是否充分。所以我代理合同案件时调取证据的情况并不普遍,更多的是引导当事人回忆合同履行经过,确认是否还有未发现的证据,然后就既有的证据进行分析。
可见,不同专业方向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习惯是不一样的。
专业化,“化”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专业思维和专业习惯。
总结
越来越多的律师认可要专业化,要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实现专业化的路径不清晰,导致一些青年律师不知道如何做到专业化。“专业化”不是一句口号,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踏实。